中 文

环境艺术设计系2005-2010年专业发展规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5-05-25  浏览次数:60

一、学科(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应用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为目标,完善与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立足宁波,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人才。
 (二)发展目标
遵循学院的办学原则,根据社会的需求及我系的综合实力,利用近3年时间,在把现有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两个模块(室内、室外)做大作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公共艺术设计艺术方向,争取在2007年前形成比较强大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和公共艺术设计两个主要专业方向,培养既有艺术设计与管理能力,又有施工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力争用五年的时间,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全省同类学科中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三)主要建设指标
1.办好现有环境艺术设计本、专科专业,大力发展公共艺术设计这一新的专业方向。
2.积极寻求与国外联合办学的渠道,加快我系的设计教育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3.依据学校的人才引进要求和我系的专业发展状况,逐步地完善教师队伍,尤其是引进(或外聘)学科带头人,健全较完备的学术梯队,培养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及主讲教师、课程负责人。到2010年,达到学科带头人3人、教学骨干6人、主讲教师8人,主要课程均有一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为课程负责人,教师中硕士、博士生比例达到60%以上。
4.整合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效率与质量;建立课程档案,适时的调整课程设置
5.加强科研工作与对外学术交流,尽早使本专业在全省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6.适时地探索撰写适应本专业特点的自编教材,2007年拟自编专业教材一套。
7.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逐步扩大本专业的校内外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增强专业教学的实战性,拟在2008年前建立装饰材料工艺实验室和展示模型实验室2个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6个。
8.逐步积累本专业图书资料,2009年,本系专业期刊订数拟达到15种以上,图书资料达到1500册。
二、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
根据学院目前的招生规模及形势,预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规模将保持在400-550人左右,鉴于目前条件及发展状况,计划把设计专业在岗专任教师控制在16人左右,以保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本系现有教师10人,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助教1名,梯队结构合理。但有专业不十分对口的情况存在,因此,根据专业拓展的需要,还需引进中级(研究生)以上本专业老师7名,有专业公共艺术设计的教师2名作为本系公共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发展的支持。
(二)专业建设和改革
1.大力推动学科研究,促进专业建设,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教师课程负责制
实施目的:
通过课程负责制,调动本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争取通过3-4年的积累,初步形成有我系特点的以课题为核心的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具体举措:
(1)    环境艺术设计系每位教师对本专业三门课程负责,根据教学大纲及课程内容进行该课程的课题设计。教师对该课程的课题选择与教学效果负责。
(2)    教师以2年为周期,对自己负责的课程进行跟踪、考察与管理,建立完备的课题库、作业示范库、课程进展记录以及相关文档资料。完成课程建设过程中相关工作的管理、课程方向调整、年轻教师的指导等。
(3)  为保证课题设计的合理性与各课程之间的衔接,每个周期开始时,先由各专业教师初步拟订所负责课程的相关课题,经本专业全体老师讨论通过后,报送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通过执行。2年周期结束后,课程负责教师应以展览或总结的形式向全院教师汇报两年周期内该课程建设所取得的进展与成就。所取得的成果作为教师在教学中的科研成果。
优点:
以2年为周期,由专一的教师对相对固定的2-3门课程负责
1) 有利于保证课程建设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2) 有利于教师针对具体的2到3门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
3) 有利于明确课程建设的责任,便于整体课程建设的管理。
4) 有利于任课教师将精力集中、避免由于课程安排的随意性而导致教师工作量的无谓增加。
2.  建设完善教学设施与场地。在2007年前完成装饰材料与工艺实验室和展示模型实验室的全部建设工作。
3.做到产学研相结合,推进专业建设。力争在2007年前建立专业的设计中心,形成良好的对外窗口渠道,使教学研究和专业实践实现零距离接轨,丰富学科的专业内涵。
(三)科学研究和对外学术交流
1.建立和完善科研机构。拟设立“材料与市场动态研究中心”、开展专题性研究与实践,为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
2.制定科研激励机制,加大科研投入,扶持教师教研、科研活动。对在国外、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专著、作品或受邀参加国际、国内大型科研活动宣读论文、作品展出、表演展示等给予重奖,对其他各层次科研成果均给予奖励。
3.申请学校经费支持,同时系部自筹部分经费,支持研究中心主持开展大型的学术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