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脉与乡土之根——彭兆荣教授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农学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往往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忽略了那些深植于乡土、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1月12日,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厦门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教授,为学院老师带来一场关于《文明是脉,乡土是根——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农学》的精彩讲座。让我们一同跟随彭教授的脚步,深入探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农学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
一、文明之脉:农耕文明的深远影响
彭兆荣教授在讲座中指出,农耕文明不仅是我国古代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根脉。我国作为世界农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耕历史超过一万年,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农耕文明,如同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也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文化性格。
农耕文明中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对土地的精心耕作和对作物的科学培育上,更体现在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上。这些智慧通过代代相传,成为了我们民族共同的记忆和财富,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二、乡土之根:农学的独特地位与价值
在彭教授的解读下,我们看到了农学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农学不仅涵盖了生命礼仪、生态亲和、生计方式、生产技术等多个方面,还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彭教授强调,农学不仅仅是关于农业生产的学问,它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文化传统。在农耕社会中,人们通过农耕活动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了独特的生态观念和道德观念。这些观念通过农学这一载体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全球视野下的农业遗产保护
讲座中,彭兆荣教授提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项目。该项目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及其相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以实现可持续管理。彭教授指出,我国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众多独特的农业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通过参与GIAHS项目,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的农业遗产,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向世界展示我国农耕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四、耕读传家:农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彭教授在讲座中还特别提到“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这一理念强调了农耕与读书并重的价值观,既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尊重,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耕读传家”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让我们在忙碌的农耕生活中不忘学习文化知识,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注重精神修养。这种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结语
通过彭兆荣教授的精彩讲座,我们深刻理解了文明与乡土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农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农耕文明的智慧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乐思嘉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