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下午,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52309报告厅座无虚席,国家级非遗(象山竹根雕)代表性传承人张德和大师为设计青年们带来了一场引人深思的讲座——“审美与成才,透过根雕看人生”。大师围绕个人经历展开,叙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蝶变为工艺美术大师的艰辛历程,与此同时,也和同学们共同品味了根雕艺术的魅力,提升了同学们审美的广度与宽度。
张德和,浙江宁波象山人。亚太地区竹工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宁波市文化名人,于2025年当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山竹根雕代表性传承人。1978年起从事竹根雕开发创作,1983年秋,其作品通过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率先打进国际市场,由此带动了象山乃至全国竹根雕艺术和产业的发展;有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等单位收藏。此外,他还注重文艺理论研究,有十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2020年出版个人学术专著《雕根问道——德和谈艺录》。大师痴迷根雕数十载,锲而不舍,上下求索,先后自创竹根雕仿古法、局部巧雕法、乱刀法、大写意,被称为“中国竹根雕艺术的一次革命”,不仅把濒临绝迹的竹根雕艺术推向新高峰,而且还影响造就了一大批艺术新秀。
历经千帆辟蹊径,与根结缘艺取胜
“医生的看病能力重要还是治病能力重要?”讲座伊始,张德和便抛砖引玉,通过一个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热烈的讨论。张德和说:“大部分人认为治病重要,实则看病能力更重要。这和跑步同理,起跑的时候一定是有带路的人,唯有走正确的路线,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方向,并一以贯之的坚持下去,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在张德和的人生道路上,他经历了几起几落,直到与根雕艺术结缘,才找到了其心灵栖息之所。以自身为例,他向同学们娓娓道来,自己出生于象山县的一户贫困农家,由于父亲生病,迫于无奈放弃学业学习油漆技艺。在学油漆的那段时光里,他还自学绘画、雕刻等技艺。直到1978年三中全会召开,个人可以兴办工厂,他才因地制宜,在竹林茂盛的家乡办了一家竹根雕工艺美术厂。短短五年时间,他将产品打入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小有名气。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业内一哄而上,为抢占市场,相互压价、粗制滥造,象山竹根雕因此面临严重危机。但这并没有击垮张德和,他开始重新思考竹根雕的未来。他说:“竹根雕的材质构造独特,因此无法走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道路,也正因如此,造就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艺术崇尚个性化,品位与特色更是艺术的生命。”
张德和提出了人的四个境界,其一是欲求,满足吃喝等基本生理需求即可,其二是求智,学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特征,其三是道德,人要涵养好的品质和道德,其四则是审美,审美是最高级最难以达到的境界,涵盖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以此启迪设计青年们,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心”重于“手”,手雕之前还需心雕,光有技艺,缺乏审美和胸怀注定无法做出真正好的作品。因此,要万分珍惜读书的时光,博览文化经典,拓展审美眼界,以自然为导师,以生活为挚友,不断的去精进、磨练创作技艺、审美悟性和人格品质。
师生同堂互交流,求根问道雕未来
本期论坛还设置了一个特别的问答环节,以“圆桌派”的形式让同学们与大师近距离互动交流、观赏根雕作品,以此深化同学们对根雕艺术、非遗文化的认识。大师讲课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踊跃提问,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环境设计23级的刘星宇同学对话大师,她围绕现代审美如何与传统艺术巧妙结合、非遗工艺如何走进大学校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题,向张德和提出了疑问。
张德和就她的困惑给出了答案:“对于竹根雕这一工艺而言,现代的机器雕刻不出竹根中的灵韵,竹根雕更加讲究的是其中的意境。竹根雕与现代化接轨,需要新时代的同学们集思广益,用现代语言使其焕发新生。非遗工艺进校园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提升学生美学修养的同时,也让非遗得以广泛流传与传承。”
文化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也慕名而来参与讲座,他们围绕竹根雕是否能产业化?如何使竹根雕作品符合年轻消费者的习惯,以更加接地气的形式,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为题展开了提问。
就此,张德和说:“产业化不是不能搞,是不好搞。我们的竹根雕是小众的艺术品,观赏性强,但在使用价值上相对较弱。不能使牌子倒掉,我们要去做精品,保住品牌价值,形成良性循环。当然,我也在不断思考,竹根雕如何更受现代年轻人喜欢,使其具备高雅艺术性的同时也更为贴近生活。”
结语
本次和美论坛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在深刻感受根雕艺术的熏陶之外,张德和大师所展现出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生态度也给所有设计青年们带来了新的启迪,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创作,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态度。(沈晨霞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