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设计艺术与建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第三分队(指导老师:柳海宁)赴宁海西店镇集义村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集义村是一个市级生态村,至今荣获过许多生态建设方面荣誉。村民以邬姓为主,邬氏祖先邬成童在明正统八年(1443年)捐粟二千石救灾,祖孙三代都受到皇帝表彰,赐匾“旌表义门”,积极传承“义”“孝”文化。村中基础设施完善,民风淳朴,交通便捷,环境优美,是一个集工、农、渔三位于一体建设的村庄。
实践队员在洪委员、邬书记等村干部的带领下进入村庄考察当地情况。首先走访了村里县级文明文保单位的文化礼堂,即邬氏祠堂。邬氏祠堂是古代的学堂,祠堂门口的泮池是宁海县最大的祠堂泮池,祠堂曾遭遇过一场大火,许多文物已在大火中遗失,现存一块福禄寿石窗。祠堂附近拥有优良的古代排水系统,利于排水。
考察完村庄之后,柳老师以及带领的团队和洪委员、邬书记等村委在村委会就乡村改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洪委员表示希望将祠堂附近现有的道路拓宽,并且将公共厕所和路旁小店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祠堂外围空间需要与祠堂配套,保持协调与统一的景观风格。
确定好本次乡村的主要改造点之后,柳老师带领着队员们开始在村中进行考察与测绘,柳老师表示祠堂对面的广场建筑风格应该与祠堂保持一致,并且能够体现多功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应与当地村民多进行交流沟通,从村庄文化和村民的真正需求角度出发。队员们计划通过几天时间充分了解当地人文历史和村民需求,最后作出一份既能体现集义村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又让村民满意的整体改造计划。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生活在城市化飞速发展时代的人们对乡村的美好向往。守护乡村历史文明,才能守住乡村的“魂”;传承乡村文化,才能让人不忘 “根”。设计青年将脚踏实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事业,利用专业所学使艺术和产业、环境、文化充分融合,用艺术创造力提升乡村发展力。(宋佩 提供)